重庆区县政策文件

长寿区 | 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

作者:发布时间:2022-09-05浏览量:306次

长寿区 | 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冷链物流有关决策部署,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冷链物流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渝府办发〔2022〕80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我委起草了《重庆市长寿区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有关单位和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反馈意见:

1. 工作邮箱:272977156@qq.com

2. 通讯地址:重庆市长寿区桃源大道13号附1号行政中心联建楼区商务委105室。

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2年9月9日


                   重庆市长寿区商务委员会

                                                    2022年9月5日



附件: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冷链物流有关决策部署,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冷链物流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渝府办发〔2022〕80号)精神,结合《重庆市长寿区城乡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规划》和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以推动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冷链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围绕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中国长寿城战略目标和“3113”项目攻坚行动计划实施,补齐城乡冷链物流短板、畅通通道运行网络、健全监管保障机制,构建形成现代冷链物流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活力,提高冷链物流要素配置效率效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到位不缺位,有为不越位,在规范行业运行秩序、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等方面重点发力。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更多向冷链物流基础薄弱环节配置,集中力量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夯实行业发展基础。

需求导向,合理布局。准确把握冷链物流发展的趋势特征,突出问题导向,明确发展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综合考虑冷链产品生产布局、人口分布状况等因素,立足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趋势,优化空间布局和冷链基础设施配套,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生产生活需求。

统筹推进,分类指导。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加快冷链物流运行、服务、监管、支撑体系建设,优化冷链物流设施空间布局与运行网络结构。针对生产流通环节、品类等特点,因势利导,精准施策,推动不同地区、不同品类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

创新引领,提质增效。坚持创新发展,注重科技赋能,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冷链物流行业集聚,激发内生发展动力。推动冷链物流技术工艺、业态模式、经营管理、监管方式创新,提高服

务品质和价值创造能力,提升行业运行效率和发展效能。

绿色智慧,安全可靠。顺应碳达峰、碳中和需求,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冷链物流各领域、全过程。以数字化转型驱动冷链物流运行管理和治理方式变革,提升行业绿色智慧发展水平。坚守安全底线,压实各方责任,强化行业监管,完善冷链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提高冷链产品安全保障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畅通高效、安全绿色、智慧便捷、保障有力的城乡冷链物流体系,增强冷链物流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为服务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通江达海的内陆开放口岸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冷库库容规模达19万立方米以上,冷藏车保有量达50辆,农产品产后损失和食品流通浪费显著减少,基本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日消费1千克冷链商品需求。

设施网络全面覆盖。建成1个一级冷链物流节点、5个二级冷链物流节点、N个三级冷链物流节点,初步形成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乡、联通国内外的冷链物流网络,基本满足城市居民2公里以内、农村居民5公里以内采购冷鲜食品商品需求。

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冷链设施区域布局更加优化、结构发展更加合理、功能类型更加完善。冷链物流规模化组织效率大幅提升,冷链物流成本水平显著降低。精细化、多元化、品质化冷链物流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培育1家竞争力较强的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冷链物流标准化、智慧化、绿色化水平不断提升。

监管体系更加完备。建立“政府监管、企业自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监管机制,基本实现肉类、果蔬、粮油、红酒、海鲜、药品疫苗等商品冷链物流“全覆盖”,政府对冷链物流的行业管理“全链条”,企业生产、存储、运输、销售全程“无断链”,消费者扫码了解冷链“全环节”,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精准高效的冷链物流监管体系。

专栏1冷链物流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2025年

冷链物流保障能力

冷库库容规模(万吨)

19

冷藏车保有量(辆)

50

集中屠宰肉类冷链运输占比(%)

85

果蔬冷链运输占比(%)

30

水产品冷链运输率(%)

10

冷链物流

节点

建成一级冷链物流节点(个)

1

建成二级冷链物流节点(个)

5

展望2035年,全面建成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基础设施网络、技术装备、服务质量力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行业监管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有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重点任务

全面融入全市主城都市区冷链物流核心区主城新区布局规划,依托千亿级化工产业集群、特色农产品生产种植基地,提升化工冷链仓储和运输专业化水平,推动重庆东部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完善冷链仓储设施,提升城市生鲜冷链食品服务能力,支

撑中心城区冷链产品需求,推动长寿冷链物流全面融入中心城

区,打造绿色化工冷链发展示范区、区域性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分拨中心。到2025年冷库库容达19万立方米以上。

(一)构建“1+1+1+N”冷链物流新格局

长寿区冷链物流的总体规划按照“1+1+1+N”进行布局,即按照1中心+1集聚区+1产业带+N点。“1中心”主要指以重庆东部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为载体,辐射渡舟、凤城、菩提等街镇集聚打造重庆市渝东区域冷链物流集散中心;“1集聚区”主要指以晏家生产型冷链物流二级节点为核心,辐射长寿经开区、高新区和晏家、江南等街镇的工业产品冷链+农副冷链的长寿区冷链物流服务集聚区;“1产业带”主要是以云台镇、葛兰镇、龙河镇、长寿湖镇等长寿区四个商贸型城乡冷链物流二级节点为核心,辐射石堰镇、双龙镇、邻封镇、云集镇等的长寿区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带;“N点”主要是指长寿区其他乡镇的城乡冷链物流三级节点主要分布点。

(二)构建三级冷链物流网络节点

按照长寿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实际,布局建设1个一级冷链物流节点、5个二级冷链物流节点,完善N个三级冷链物流设施节点,形成“1+5+N”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冷链物流网络服务体系。        

专栏2  三级冷链物流节点网络布局

一级冷链物流节点。在长寿东部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布局建设一级冷链物流节点,提供大规模冷冻冷藏、干线运输、战略储备、国际国内集散分拨、批发交易服务。

二级冷链物流节点。在晏家丹枫实业、长寿湖镇、龙河镇保合村、葛兰镇健康产业园、云台镇云台社区布局建设5个二级冷链物流节点,重点建设集集货、预冷、分选、加工、冷藏、发货、监测、收储、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和集仓储、分拣、包装、配送、半成品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销地冷链集配中心。

三级冷链物流节点。为满足城乡居民冷链消费需求,鼓励各街镇布局建设N个生产型、零售型、转运型三级冷链物流节点,在农贸市场、商超、便利店、药店、生鲜电商、邮政快递企业、供销社等建设城乡产地及末端冷链物流设施,在田间地头建设具备保鲜、预冷等功能的小型、移动仓储设施。

(三)壮大进出口冷链双向流通规模

争取将重庆海关和保税的相关功能拓展延伸到长寿区,完善进境粮食、水果、肉类等进口特殊商品海关指定监管场地,提高进出口冷链商品通关便利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鼓励长寿沙田柚、柑橘、长寿湖水产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增强与其他综合保税区或海关监管场地之间的冷链干线运输能力,提高农副产品进口便利度,扩大农副产品进口,丰富我区农副产品供给。

(四)推动城乡冷链网络双向融合

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冷链物流网络建设,引导各级冷链物流节点协同发展,建立区域冷链物流联盟,强化干线支线有机衔接。积极推进和融入中心城区—长寿—垫江—梁平—万州的冷链专线班车,促进干线运输与区域分拨配送业务高效协同发展。发挥供销系统独特优势,加大对街镇和农村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构建覆盖生产基地—农批市场—生鲜市场—终端消费的全程农产品冷链流通闭环体系,提升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流通能力。发挥邮政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独特优势,构建县乡村三级冷链物流体系,打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解决生鲜农产品“销售难”“物流难”“融资难”问题,助力乡村振兴与县域商业体系建设。鼓励大型生鲜电商、连锁商超等企业参与城乡一体冷链物流网络,建设加强城乡冷链设施对接、发展“平台企业+农业基地”“生鲜电商+产地直发”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上行下行一张网”,提高基础设施利用效率,促进城乡冷链物流双向均衡发展。

(五)完善销地冷链物流设施网络

加快建设冷链物流设施,推动老旧冷链设施标准化改造,推进长寿东部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和长寿智慧物流中心等重点冷链集配中心项目建设。引导批发(农贸)市场、商场(超市)、便民农产品交易点等冷链物流设施改造。推广应用移动冷库、智慧冷链自动售卖机、冷链自提柜等,提升末端冷链配送覆盖率。加快完善乡镇农贸市场活禽集中交易和宰杀区冷链基础设施,支持屠宰厂(场)、肉类加工、果蔬配送企业,依托快速配送处理中心建设品牌店、直营店和专销店等销售终端网点。加强区域分拨中心和城市配送中心联动,构建快捷高效的冷链物流配送网络体系。积极引导具备条件的批发(农贸)市场、商场(超市)、肉品经销商,强化与第三方冷链物流配送企业合作,大力发展冷链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流通业态。推动冷链物流节点新能源冷藏车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

(六)提升冷链物流全品类服务

聚焦“6+1”重点品类(肉类、水果、蔬菜、水产品、乳品、速冻食品及疫苗等医药产品),推动冷链产品产销精准高效衔接,完善产地冷链基础设施,提升专业化冷链物流服务能力。

1.健全肉类冷链物流体系。

充分挖掘我区畜禽养殖优势,建设成为全市猪肉全链条冷链物流示范基地。引导畜禽屠宰加工企业就地屠宰,鼓励建设标准化预冷和低温分割加工车间、配套冷库等设施,健全预冷排酸、低温分割、保鲜包装、冷链储运链条,建立温度监控和监管追溯系统,构建“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冰鲜上市”肉类供应链体系。支持建设肉类冷链集配中心,开展禽肉全链条冷链物流试点,鼓励冷鲜肉生产、流通企业对接连锁超市、农贸市场、社区生鲜店、生鲜电商等流通渠道,拓展直营零售网点,健全冷鲜肉生产、流通和配送体系,促进畜禽主产区和主销区有效衔接。

2.健全果蔬冷链物流体系。

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建设田头间节能型气调贮藏库、机械冷库、通风贮藏库以及专用预冷设施,鼓励开展商品化包装与冷链包装一体化,推广应季储存和反季销售,将长寿打造成为全市柑橘全链条冷链物流示范基地,推广产地预冷、初加工、储存保鲜和低温运输技术,推动构建产地到主销区全流程果蔬冷链物流体系。鼓励发展产地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租赁等社会化服务,引导发展共享式“田间小站”等移动冷库,合理布局插电装置、田间停车、换装场地等,提高产地源头冷链物流设施综合利用效率,补齐产地“最先一公里”短板。

3.健全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充分利用长寿湖、大洪湖有机鱼资源,鼓励水产品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供应链合作,健全水产品超低温储藏、运输、包装和加工体系。鼓励活鱼纯氧高密度冷链等鲜活水产品冷链配送技术创新应用,满足群众持续扩大的高品质水产品消费需求。

4.健全乳品冷链物流体系。

充分利用长寿奶牛主产区优势,推动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升级,支持奶牛场配置生乳冷却设备设施和生乳专用恒温运输槽车,提高生乳冷却、储存、运输一体化运作效率和温度质量管控水平。发挥龙头乳品企业以及电商、连锁超市等流通渠道作用,完善从生产厂商至消费者的低温液态奶全程冷链物流系统。

5.健全速冻食品冷链物流体系。

推动冷链物流与速冻食品产业联动发展。提升冷链物流对速冻食品消费保障能力,适应城市快节奏生活方式和满足城乡居民对速冻食品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加强冷链物流服务保障,提升末端配送服务品质,支撑速冻食品流通渠道由线下为主向线上线下多渠道拓展。对照连锁餐饮、团餐等标准化、流程化经营要求,依托产销冷链集配中心、中央厨房等设施,加快发展速冻类标准食材、食材半成品供应链,不断提高速冻食品品控能力。

6.健全医药品冷链物流体系。

围绕长寿经开区,依托生物医药制品等冷链产品,健全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一体化医药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成为全市区域性生物医药品冷链物流基地。鼓励大型医药冷链流通企业在经开区建设医药冷链物流集配中心,高标准建设自动化立体冷库,规范冷藏车辆验证,施行低温药品运输、储存和配送管理,推行“互联网+药品流通”模式创新,推动医药仓储、干线运输、城市配送等一体化发展。支持疾控中心、医院、乡镇卫生院(室)等医疗网点,完善冷藏冷冻设备设施,提高医药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能力。

(七)推进冷链物流全流程创新

1.提升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

融入全市冷链物流公共信息系统。积极融入重庆城乡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引导冷库、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商贸连锁企业、重点食品药品生产加工基地、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等上云上线,强化生产、仓储、运输、销售等环节全过程监控,实现供需精准对接。

鼓励建设第三方冷链信息平台。引导重点企业搭建第三方市场化冷链服务平台,提供冷链货源、车辆、包装、运输等信息服务,提高冷链物流运行效率。大力推动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平台对接全市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促进冷链物流资源互通共享。鼓励各级冷链物流节点、冷链物流运输企业等使用第三方冷链信息平台,节约信息建设资金投入。鼓励企业使用公共信息平台或自建的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开放接口、共享共用。

2. 提高冷链设施智能化水平。

推动大数据、物联网、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冷链物流领域广泛应用,鼓励国家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冷链物流节点等实施冷链设施信息化改造,推广自动立体货架、智能分拣、物流机器人、温度监控等智能设备应用。支持冷链物流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加工企业等对冷库、中央厨房、低温车间等建筑物围栏护结构、制冷系统等实施节能改造,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诊断等模式创新。支持企业运用传感器、过程控制芯片、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导航定位等物联网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对现有车辆进行智能化创新设计和升级改造,推动冷链运输智能化发展。

3. 推进冷链物流模式创新。

大力发展生鲜温控供应链,推广“连锁直销+冷链配送”“产地采购+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网络化冷库+生鲜加工配送”等新型冷链物流经营模式。鼓励冷链物流企业参与客户供应链管理,开展定制化冷链服务。鼓励上下游企业加强冷链物流领域的战略合作,组建多种形式的冷链物流联盟,实现联盟内企业流程再造,共建冷链物流供应链体系。支持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企对接、农社对接等农产品流通模式,促进产地到销地直供模式发展。推进大型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企业开放冷链物流体系,提供社会化、网络化的冷链物流服务。积极推广“分时段配送”“无接触配送”“夜间配送”,发展与新消费方式融合的冷链配送新业态、新模式。鼓励生鲜农产品经营主体加强与配送、快递等企业合作,提供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的精准高效共同配送服务。鼓励快递物流企业与农村生鲜电商协同发展,加快建设涉农电商平台,发展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

4. 加强冷链物流运输服务能力。

引导一级二级冷链物流节点、重点冷链物流企业等运营主体强化冷链中长距离运输的统筹协调能力,加强适冷农产品区外长途干线运输和区内冷链物流节点之间冷藏车辆运输,鼓励开展规模化冷链物流干线运输,大力发展公路冷链班车等运输方式。引导,推动建立跨运输方式的冷藏集装箱循环共享共用系统,提高冷链物流干支衔接能力和转运分拨效率。推广应用单元化包装,推动冷链运输全程“不倒拖”“不倒箱”。推广使用新能源新型冷藏车、多温层冷藏车、冷藏集装箱、冷藏厢式半挂车等标准化冷链物流运输设施设备,引导适冷食品药品干支线运输、城市配送使用冷藏车辆。优化重要冷链物流节点运输组织模式,鼓励开行冷链专线班车,推动重点冷链物流节点“串珠成链”,提升冷链运输效率。完善城市配送冷藏车辆通行管理制度,确保冷链配送车辆便利通行。统一城市配送冷藏车辆标识,对统一外观标识的城市配送冷藏车辆,充分保障并优先发放城市配送“绿色通行证”。

(八)加强冷链物流全链条监管

1. 健全冷链物流监管机制。

推动建立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的冷链物流监管机制,发挥政府监管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明确有关部门监管职责,强化跨部门沟通协调,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各项监管制度执行到位。推动冷链产品检验检测检疫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及跨区域信息互通、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分品类建立日常巡查、专项检查、飞行检查、重点检查、专家审查等制度,依法规范冷链物流各类市场主体经营活动。

2. 创新行业监管手段。

建立健全冷链物流溯源体系。推动全市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与“渝溯源”进口冷链监管平台互通共享,以你我他连锁超市为示范,以重点生产基地、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冷库、大型连锁超市为切入点,扩大冷链物流产品监控和追溯覆盖范围,实现冷链食品全程“可追溯”。鼓励冷链物流企业自建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建设冷链物流设施设备远程监控系统,对冷藏保温库、冷藏保温车辆、冷藏集装箱内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记录,及时处置温度异常等情况,确保冷链物流运输环节温度控制“不断链”。

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以冷链食品追溯为突破口,利用信息化手段完善现有监管方式。发挥大数据在冷链物流监管体系建设运行中的作用,通过数据收集、分析和管理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加快构建全区冷链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以信用风险为导向的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大力扶持“无断链”白名单企业,完善冷链物流责任主体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将冷链物流企业失信行为纳入信用监管,依法依规对失信行为开展联合惩戒。

强化冷链物流社会监督。发挥社会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加大对冷链物流领域违规违法典型案件的曝光力度,强化警示作用。鼓励冷链市场、大型商场超市、集贸市场等通过场内设立的公示栏、电子显示屏或者平台网页的显著位置,主动向社会公示投诉数量等信息。健全“12315”投诉举报处理工作规则、“消费投诉公示”工作规则,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并建立举报人奖励机制,引导和鼓励群众参与冷链物流监督,营造社会共治氛围。

3. 强化检验检测检疫

针对可能经口岸引发的输入性疫情,排查入境、仓储、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建立健全进口冻品集中监管制度,压实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健全进口冷链食品检验检疫制度,加强检验检疫结果、货物来源去向等关键数据共享,做到批批检测、件件消杀,全程可追溯、全链条监管,堵住疫情防控漏洞。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完善覆盖果蔬、肉类、水产品、乳品、冷冻食品等农产品冷链检验检测检疫体系。围绕主要农产品产销区、集散地等,优化检验检测检疫站点布局,提高装备配备水平,增强冷链检验检测检疫能力。围绕农产品进出口,鼓励企业提前申报,依托中国(重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行检疫处理、检测结果无纸化传递。

4.强化环境影响评价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项目业主单位要开展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和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提出可行的实施方案,形成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及措施。引导使用绿色低碳高效制冷剂和保温耗材,提高制冷设备规范安装操作和检修水平;使用绿色、安全、节能、环保的冷藏车辆及配套装备设施;研发应用符合冷链物流特点的蓄冷周转箱、保温包装、保温罩等。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冷链物流运行管理和治理方式变革,提升行业绿色智慧发展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协调

建立全区城乡冷链物流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城乡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强化评估督导,协调解决跨部门、跨区域等问题,保障各项任务有序实施。相关部门、各街镇要按照本方案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结合发展实际,统筹推进实施,方案中涉及的重要政策、重大工程、重点项目要按程序报批,重大问题及时向区政府报告。

(二)强化要素支撑

强化资金要素保障,积极争取和用好国家相关冷链物流发展政策资金和市级冷链物流发展政策措施,统筹利用口岸物流、农业、商务、工业和信息化等市级重点专项,支持冷链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和冷链体系建设。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平台等项目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和发债融资,鼓励产业发展基金以及股权投资、创业投资、信用担保等机构面向冷链物流企业开展业务。在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基础上,强化冷链物流节点用地保障。经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冷链物流项目且土地规划用途为物流仓储用地的,参照工业项目用地价格实行招拍挂出让,农村三级节点用地按照农用地流转要求审批并严格用于农产品临时仓储。推进社区冷链快递服务点建设纳入社区公共服务建设规划。降低用能成本,各节点生产性水电气用能与工业用能同价。

(三)强化宣传引导

依托重庆城乡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开放冷链数据,全面推广“扫码知冷”。面向市民、企业开展重庆“冷链进校园进社区”“冷链沙龙”等活动。在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发表专栏科普文章、投放公益广告,持续加强对食品冷链物流重要性的宣传。以政府采购公共服务方式,委托行业组织或第三方机构每年举办1—2次冷链物流相关业务知识培训。强化公民消费意识引导,改变消费理念和生活习惯,提升公众对食品安全、冷链关联的认知度,从需求端倒逼冷链物流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