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区县政策文件

梁平区 | 《重庆市梁平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政策解读

作者:发布时间:2022-11-21浏览量:145次

重庆梁平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重庆市梁平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一、规划概述

(一)规划背景。

梁平区位于渝东北,处在全市“一区两群”和川东北的重要联结点上,是渝东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区幅员面积1892平方公里,辖33个镇街,总人口93万。自古为交通南北、东出西进的陆路要道,“六高五铁一机场”承东启西、纵贯南北,铁公空水一体化多式联运,通江达海;距重庆主城都市区60公里,到万州机场、达州机场、万州新田港、忠县新生港均半小时车程。梁平是国家功率半导体封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重庆(梁平)农副食品产业园、重庆智能家居产业园、中国西部(重庆)生态塑料产业园。

“十四五”是梁平区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时期,需要认真落实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和《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深入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以工业发展带动产业整体发展,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建成重庆重要的绿色制造基地、消费品工业基地。

现代制造业作为立区之本、强区之基,必须着力做大做强集成电路、食品加工、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智能家居、通用航空和能源(天然气、页岩气)等特色产业。为此,科学务实谋划梁平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规划期限。

本规划的期限为2022—2025年。

(三)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发展智能制造实施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

●《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意见》

●《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

●《重庆优化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发展空间规划》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诺干政策举措的通知》

●《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

●《梁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中共重庆市梁平区委重庆市梁平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全市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实施意见》

●《中共重庆市梁平区委关于深入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总体方案》

●其他国家重庆市和梁平区相关规定和要求。


二、发展环境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全区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策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聚焦高质量、供给侧、智能化,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大力实施“八项行动计划”,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梁平区产业基础扎实,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十二五”末的291.8亿元增加到493.2亿元,年均增长8.3%;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9%。工业对GDP贡献率4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5.8%,税收收入年均增长10%。2020年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实现163.7亿元,占GDP比重达33.2%。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增速全市第29位,渝东北第6位。工业投资完成50.2亿元,同比增加10.2%。

——产业发展平台日趋完善。2020年,梁平工业园区拓展园区面积13平方公里,累计入驻企业达140户,其中投产企业106户,规模以上企业64户,园区吸纳1.38万余人就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75.4亿元,新产品产值达30亿元,园区产出强度达到83亿元/平方公里,园区集中度达75%,工业发展由分散型向园区集中型转变。先后获批中国西部(重庆)生态塑料产业园、国家功率半导体封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重庆智能家居产业园、重庆(梁平)农副食品产业园,系重庆首批智慧园区试点、“两群”地区唯一市级绿色园区。

——三大主导产业逐渐形成。做大做强集成电路、食品加工、新材料等主导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智能家居、通用航空和能源(天然气、页岩气)等特色产业。其中集成电路产业获批国家功率半导体封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形成以“功率半导体封测”为特色,平伟实业为龙头企业的产业体系,现有企业26家,产品涵盖电子元器件、半导体、二极管等30多个品种,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家,2020年实现规上产值36亿元,增长12.9%。食品加工产业是重庆农副食品产业园和重庆市特色产业化基地,依托稻、柚、竹、鸭、豆等丰富优质农业资源,着力发展以休闲食品为主的产业集群,现共有企业157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7家,2020年实现规上总产值51.3亿元,增长3.5%。其中真本味是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中华老字号,奇爽食品等30余家企业是市级龙头企业,袁驿豆干等8家企业是重庆老字号。新材料产业初步构建轻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新型和特种陶瓷、竹纤维材料等新材料协同发展格局,区内已有浙江中财、巨源不锈钢等高新技术企业7家,重庆市合金材料及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高聚物环保材料及制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3家。集聚新材料产业规模以上生产企业30多家,年产值60亿。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建成功“两群”地区首个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培育引进市级以上研发机构36家,法人化新型研发机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64家。科创中心、高新区规划展览馆投用,都梁科技企业孵化器获市级认定,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通过验收。培育高新技术产品129个,市级重大新产品9个,国家地理标志商标11个,国家驰名商标1个。建立院士工作联系点3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汇集两院院士3名,引进高层次人才35名。

——智能发展不断提速。“点、线、面”三位一体的智能化改造加快,2020年全年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23个,累计达70个;新创建数字化车间5个,累计达到9个,总量占渝东北的1/3且连续2年位于渝东北第一位;帮助平伟实业创建了渝东北唯一一个市级十大创新示范智能工厂。平伟实业、龙易购科技被纳入第一批市级工业互联网试点,食品制造业互联网二级节点建设项目已通过市级专家评审。企业“上云上平台”数量达300个。2020年全年建成5G基站630个,梁平智慧园区管理平台和服务平台已上线运行,正加快推进应用支撑系统建设。

——绿色发展不断深入。依法依规开展落后产能退出工作,全力推进市委环保督察反馈的“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认真开展能效、水效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引导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智能化节能降耗改造。重啤、利财管道、融康包装等8家企业成功创建市级节水型企业,海螺水泥、平伟实业、巨源不锈钢等3家企业成功创建市级绿色工厂,累计数量位居渝东北第一;海螺水泥获评2019年重庆市绿色矿山能效领跑者认定。

——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累计引进工业项目324个,到位资金678.85亿元,投促“三率”位列全市前列。“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79.6亿元,融康包装、渝每滋食品、华兰生物、欣维尔玻璃、天荣家居、金带铝业、名正电子、渝工科技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科技企业孵化园、美诚标准厂房等工业基础设施建成投用,平伟5G射频、克路德智能家居、祥云小微创业园、屏锦竹木产业园等项目加快推进。

(二)发展形势。

全球各国都加大对制造业的关注,德国率先提出了工业4.0战略,希望利用信息物理系统提升制造业水平。美国推出工业互联网,欲通过联网机器的监测分析洞察新机遇。与此同时,日本制定智能社会5.0发展路线图,试图超越德国工业4.0。

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推动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深入实施,需求潜力加速释放,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重庆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实施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主导产业提质、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三大工程,更加突出创新在制造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加快推动制造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竞争优势突出的产业体系,有力支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重镇,更好带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梁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发展,提出了工业强区、科技强区战略,始终坚持产业为王、项目为要发展理念,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集成电路、智能家居、绿色食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梁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进一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全市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实施意见》《中共重庆市梁平区委关于深入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等系列政策文件,全力打造全市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消费品工业基地、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承载地。

(三)面临挑战。

梁平区制造业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制造业产业链整体发展水平不高,龙头企业产品竞争力不强,配套企业层次总体不高,部分行业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存在隐忧;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少,缺乏具备行业号召能力的大型企业,龙头企业在行业的影响力较小,集聚配套企业的能力不足,对行业支撑作用不强,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投入特别是基础研发领域投入不足,有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不高,科技型企业数量不多、规模偏小,发明专利、重大新产品等重大创新成果不多。梁平区制造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仍任重道远。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按照重庆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和梁平区第十五次党代会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紧紧抓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坚定不移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实施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主导产业提质、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三大工程,更加突出创新在制造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加快推动制造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竞争优势突出的产业体系,成功创建国家高新区,数字经济走在前列,有力支撑具有全市影响力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科技强区、创新高地建设,更好带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开放促集群发展。积极营造开放氛围,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实施开放合作,不断增强要素集聚和扩散功能。培育龙头企业带动集群发展,拓展完善产业链条功能,提升产业集聚发展能力,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构建优势产业集群。

2.坚持创新促转型发展。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立完善创新机制体制,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培育特色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举,重塑产业流程,优化产业结构,拓展产业领域,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坚持低碳促绿色发展。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能耗“双控”等要求,遵循减量化、循环化和资源化三大原则,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推进梁平制造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坚持智能促融合发展。抢抓全市“智造重镇”建设契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加快新技术在产业、企业和产品中植入渗透,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更好激发产业增长潜力。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态势进一步巩固,制造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制造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制造业质量效益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制造业规模明显扩大。到2025年,先进制造业走在全市前列,全区工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年均增长16%,较“十三五”末翻一番,再造一个梁平工业;特色产业、高技术产业占比分别提高至35%、35%左右,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至35%左右,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至40万元/人以上;累计完成工业投资400亿元。

——产业集聚度显著提高。到2025年,持续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提升产业聚合力,做大做强集成电路、食品加工、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智能家居、通用航空、能源(天然气、页岩气)等特色产业,力争到2025年三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达70%,建成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0家,科技型企业400家,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总额比重不低于30%。

——绿色发展持续向好。到2025年,全区能耗强度下降14%,力争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6%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0%左右,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0%以上,争创节水型企业20个,绿色工厂10个,能效领跑者5个。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达到市里下达的指标,基本实现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环境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两化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到2025年,建成投用食品制造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国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达到20家,建成5个智能工厂、30个数字化车间,“上云”“上平台”企业达到800家,两化融合水平走在全市前列。

1:“十四五”期间工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名称

2020

2025

指标

属性

经济增长

工业总产值(亿元)

500

1000

预期性

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33.2

35

预期性

特色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17

35

预期性

工业投资(亿元)

50

400(累计数)

预期性

综合质效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


7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38.8

40

预期性

产业集群

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

60

70

预期性

集成电路产业产值(亿元)

50

150

预期性

食品加工产业产值(亿元)

100

200

预期性

新材料产业产值(亿元)

50

150

预期性

智能家居产业产值(亿元)

80

200

预期性

通用航空产业产值(亿元)

/

50

预期性

能源产业产值(亿元)

20

50

预期性

创新发展

规模以上工业研发占GDP比重(%

1.5

4.0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比达(%)

38.3

100

预期性

上市企业

0

3

预期性

专精特新企业(家)

13

60

预期性

高新技术企业(家)

64

130

预期性

科技型企业(家)

205

400

预期性

节能减排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率(%)

---

-16

约束性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水耗下降率(%)

---

-20

约束性

两化融合

国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家数

1

20(累计数)

预期性

智能工厂家数

1

5

预期性

市级数字化车间家数

9

30

预期性

上云”“上平台”企业家数

300

800

预期性

注:现状数据以统计年鉴最终公布数据为准。

(四)空间布局。

构筑工业强区核心引擎,打造产业发展集聚区,形成“一区三组团多园(集聚区)”协同发展格局,到2025年“一区三组团多园(基地)”建成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一区”即30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三组团”即25平方公里的高新区(含梁山、双桂)组团、3平方公里的屏锦回龙聚奎组团、2平方公里的福禄石安组团。高新区组团重点发展集成电路、食品加工(预制菜)、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智能家居、通用航空和能源(天然气、页岩气)等特色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屏锦回龙聚奎组团重点发展以竹木家居、食品加工(预制菜)为代表的消费品工业,以干法水泥、陶瓷、竹木纤维为代表的新材料;福禄石安组团重点发展以天然气、页岩气探勘、开采利用为主的能源产业以及食品加工产业。

云龙荫平小微企业创业园(工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电子、智能家居、高端机械制造等产业;袁驿碧山虎城小微企业创业园(工业集聚区)重点发展食品加工(预制菜)、服装纺织、竹木加工等产业;新盛礼让小微企业创业园(工业集聚区)重点发展以食品加工(豆筋、鱼产品深加工)、纸花加工为代表的消费品工业;蟠龙铁门小微企业创业园(工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建材、食品加工(预制菜)产业,其他集聚区适时发展符合区域发展实际的产业。制定落实小微企业园发展配套政策,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项目推介、融资支持、网络信息等创业就业服务,健全工业集聚区动态调整激励机制,促进各乡镇产业竞相发展。

高新区组团重点发展集成电路、食品加工、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智能家居、通用航空和能源(天然气、页岩气)等特色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图1 工业发展空间布局图

四、产业发展方向

(一)着力做大做强三大主导产业。

依托梁平区制造业比较优势,壮大提质集成电路、食品加工和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集群。

1.集成电路产业。用好国家功率半导体封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金字招牌”,以大数据智能化应用为牵引,以5G射频、GPP芯片、印刷线路板为支撑,重点发展功率半导体、第三代半导体芯片及器件、高端封测、集成电路设计、消费电子等,加快推进平伟伏特科创板上市,集中力量将集成电路封测打造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功率半导体。以平伟实业、平伟光电等企业为龙头,做好现有产线的智能化改造和扩能工作。支持平伟实业做强同步整流MOS器件、PWMIC、功率集成Smart Power等半导体器件中试产线;以大功率IGBT及低压大电流MOSFET研究为基础,建立新能源汽车模块及电池管理器件中试产线。

——第三代半导体芯片及器件。支持平伟实业在碳化硅功率器件开发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聚焦碳化硅功率半导体产品研发与终端应用,建设2万片/月自主可控的6英寸碳化硅芯片生产线,形成拥有核心竞争力的碳化硅功率器件IDM(Integrated Design and Manufacture,垂直整合制造)业态,实现芯片制造跨越发展。

——高端封测领域。面向汽车电子、笔电、物联网、存储、5G通讯等功率半导体应用领域,支持平伟实业实施射频(5G)前端芯片及模组产业化、多层存储器高阶封测等项目建设,争取在晶圆级封装工艺方面取得突破,实现SiC产品封装的规模化,成为区域集成电路产业新的增长极。

——集成电路设计。围绕集成电路设计环节,尝试引进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面向移动终端、物联网等领域,大力发展专用芯片设计,以芯片设计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针对物联网领域,发展微控制单元(MCU)、数字信号处理(DSP)、高速/高精度模数转换(ADC)、数模混合信号(Mixed-signal)、近距离通信芯片(NFC)、MEMS 传感器等处理芯片,提高产品性能。针对移动终端领域,发展面板驱动芯片、触控芯片、指纹识别等芯片,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消费类终端提供重要组件。

——消费电子。围绕智能终端、新型显示、物联网产品、智能传感器等产品,推动消费电子产品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依托捷尔士等龙头企业,统筹资源联动上下游企业,打通产业、人才需求供给渠道,提升4K/8K超高清面板、激光显示等高端产品技术水平,加快实现涵盖面板、模组、核心材料及零部件、基础装备、终端生产等环节的全产业链发展,打造新型显示产业园。鼓励发展传感器、射频器件及中间件、智能仪器仪表等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努力构建完整的智能终端产业链,打造成为全国智能终端产业研发和制造高地。

专栏1 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1.功率半导体。整流MOS器件、PWMIC、功率集成Smart Power等半导体器件;新能源汽车模块及电池管理器件。

2.第三代半导体芯片与器件。碳化硅功率器件、低功耗新型功率器件等。

3.高端封测。3D封装、系统级封装SiP、多芯片封装、MEMS封装、高密度数字I/O模块、高精度大功率电源模块、超多核芯片测试、嵌入式IP、传感器等测试等高端封测。

4.集成电路设计。微控制单元(MCU)、数字信号处理(DSP)、高速/高精度模数转换(ADC)、数模混合信号(Mixed-signal)、近距离通信芯片(NFC)、MEMS 传感器等处理芯片;面板驱动芯片、触控芯片、指纹识别等芯片。

5.消费电子。新型显示器件、传感器、射频器件及中间件、智能仪器仪表等消费电子产品。

2.食品加工产业(预制菜)。立足“稻子、柚子、鸭子、竹子(竹笋)、豆子”资源优势,以生物技术创新为引领,以绿色、健康、安全为方向,以招商引资和做大做强现有食品企业为主要任务,推动美食工业化、标准化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食品产业融合,以奇爽(闽商)食品园、百年张鸭子、渝每滋、上口佳为支撑加快建设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将预制菜作为深化食品工业发展的方向和抓手,以川菜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川菜、火锅为特色的预制菜,围绕完善产业链、畅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着力构建“三区一中心九平台”预制菜产业生态(三区,即生产加工区、综合服务区、物流枢纽区;“一中心”即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运营中心;“九大平台”即:装备供应平台、原材料集散平台、杀菌消毒平台、食品检验检测平台、冷链物流平台以及研究平台(研究院)、大数据及电商平台、会展平台、综合服务平台),聚力打造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

——生鲜预制。围绕生鲜制品,突破精准温湿调控保鲜、精准气调保鲜、绿色流相防腐保鲜等关键技术,研发生鲜食品透明供应链管理区块链平台。依托真本味食品等龙头企业,重点推进其产品向动物性原料预制方向聚焦,依托川渝味道优势,以生鲜预制动物性食品为突破口,重点发展生鲜果蔬、畜禽、水产等预制产品。

——生制预制。以川渝特色腌腊制品产业为基础,引进集成自然香气富集、调味抑菌定制组合、重组预制等技术,突破腌腊制品香气产生周期长、口感与保质无法协同等产业瓶颈,依托山桂食品等企业,重点发展通过干制、深度腌制、发酵等深加工预制处理后制成的果蔬、肉、鱼等产品。

——熟制预制。依托渝每滋等龙头企业,利用高性能服务器、虚拟化技术、超融合技术以及高容错网络管理设备等搭建中央厨房生产过程中质量监控软硬件平台,集成应用中式菜肴品质数字化监视、物联网等技术,重点发展以特色豆干、烧火象火锅、扣肉、夹沙肉、调味凤爪为代表的常温类熟制预制菜肴,以卤烤鸭、卤肉、卤豆干、卤蛋为代表的冷藏类熟制预制菜肴以及开发系列冷冻类熟制预制菜肴。

——预制主食。高标准建设全市有机绿色水稻生产基地,引导千家万户种植优质稻,提升“明月山·米”的品质基础,打造“明月山·米”知名品牌,扩大“巴渝粮仓”影响力。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积极推进预制主食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着重发展预制米制品(预制米饭、预制米粉、预制粥类)、薯类制品(调味狼牙土豆、调味小马铃薯、调味薯泥等)和玉米制品(玉米饼、玉米糊)等特色产品,建设预制主食加工聚集区。

——预制调味品。围绕川渝特色预制菜打造需要,集成应用厚味肽制备、原味乳化护味、定向赋香等技术,依托厨韵调味品、小洞天火锅等企业,重点发展烹饪用中式菜肴复合调味料及火锅调料,加强产教融合,推动川渝特色调味品健康化、营养化。

——预制菜组配。基于餐饮文化传承和营养人民营养需求,科学开展工业化预制菜组配工程,推动系列中式传统食品的工业化组合。结合川菜文化,按照上河帮、下河帮、小河帮等菜系细分方式,打造不同风格宴会型组配产品及以川菜经典系列、粤菜经典系列、川菜融合系列等为代表的宴会型组配产品。

——其他食品加工。饮料制造:依托重点企业大力发展果蔬汁饮料、茶饮料、含乳饮料和植物蛋白饮料等饮料制造业,重点开发柚子、柑橘、金银花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营养、功能型饮料产品。酒类加工:以品牌建设为核心,以资源整合为抓手,重点发展以啤酒(白酒)为代表的酒类加工,稳步发展高粱、玉米等白酒,加快发展中高端啤酒。饲料产业:顺应饲料产品“四化”趋势,推动绿色、特种饲料开发,重点发展饲料及添加剂加工,为市场提供多品种及系列化健康饲料产品。

图2 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产业生态图谱及产业园区规划图

专栏2 食品加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1. 生鲜预制。开发高品质预制禽肉、预制鱼片、预制牛肉等川渝特色生鲜预制产品。

2.生制预制。发展萝卜、菌类、苔干等特色蔬菜类生制预制品及肉、鱼干等动物食品类类生制预制品。

3.熟制预制。重点发展畜禽肉及副产物、豆类、禽蛋类产品。

4.预制主食。发展高品质预制半干型米粉、预制凉糕、预制凉虾、预制调味土豆、预制玉米饼等川渝特色预制主食产品。

5.预制调味品。发展鸡精、鸡粉、牛肉粉等固态复合调味料,鸡汁、糟卤等液态复合调味料,风味酱、沙拉酱等复合调味酱,火锅底料、火锅蘸料等火锅调料。

6.预制菜组配。基于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针对不同人群推荐值和典型川渝菜肴食材比例,打造系列川渝预制菜营养组配系列产品。

7.其他食品加工。饮料制造:果蔬汁、非浓缩还原(NFC)果蔬汁、浓缩果汁、发酵蔬菜饮料、花卉饮料、茶饮料、蛋白饮料和谷物饮料等;功能性饮料、蛋白质营养型功能饮料、红茶菌功能茶饮料、女性功能性饮料;包装饮用水产品。酒类加工:中低端白酒产品;无糖啤酒、无醇啤酒、保健啤酒等;低糖、低度酿造果酒和配制酒;葡萄酒和露酒;保健酒。饲料产业:鸭子、生猪、肉牛、鱼以及宠物饲料、新型饲料添加剂。

3.新材料产业。聚焦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国家重大工程实施对原材料迫切需求,以利财管道、巨源不锈钢、天荣家居、中铁建全竹绿色循环利用产业园为支撑加快建设新材料产业集群,构建轻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新型和特种陶瓷、竹纤维材料等新材料协同发展格局。

——轻金属材料。加快推进成渝材料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培育壮大巨源不锈钢、友顺钢结构、长鸿环保等现有企业,引导巨源不锈钢与达钢协同发展;依托金带铝业,进一步提升铝及铝合金板锭品质,重点发展铝及铝合金材料;延长镁合金产业链,重点发展大规格型材、宽幅板材和大型压铸件等合金产品。积极承接南京、宁波、温州、龙岩、重庆等地市产能,瞄准重庆龙煜精密铜管、重庆锦祥新金属等企业,积极引进精品钢材、再生铝、合金材料、精密铜等中游产业;瞄准东莞闪泽五金、重庆晏诚金属、重庆双航金属等,延伸发展金属工具制造、包装容器制造、日用金属制品制造、建筑材料制造、船舶及海洋工程制造、航天航空零部件制造等下游产业。

——高分子材料。提升发展塑胶包装、泽通管业、慧平管业等现有企业。依托“中国西部(重庆)塑料生态产业园”及市级特色产业基地优势,积极引进三菱工程塑料、杜邦工程塑料等改性塑料、塑料机械、塑料模具及产品研发设计机构等中游产业及汽车塑料零部件、医疗器械、塑料家电、笔电外壳等下游企业,重点引进河北亚大汽车塑料制品、上海久融塑料制品、重庆天拓塑料等,引进建成西部地区规模最大、自主创新能力体系强、产业集聚效益明显、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好的塑料产业基地。

——新型和特种陶瓷。支持天戈陶瓷、冠美廷陶瓷等现有企业加大新产品研发,提升发展新型陶瓷。积极承接佛山陶瓷等地产能,在产业中游,积极引进高温陶瓷、超硬质陶瓷、高韧陶瓷、半导体陶瓷、电解质陶瓷、磁性陶瓷、导电性陶瓷等特种陶瓷及家居生活陶瓷生产、建筑陶瓷生产;在下游,瞄准镇江市阳升医疗陶瓷、上海恒脉陶瓷等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医疗器械、电子器件、日用陶瓷、航空航天、动力电池等陶瓷下游产业。

——竹纤维材料。支持久三建材等现有企业盘大扶强,促成竹缠绕等项目落地建设。加快引进竹木纤维、竹木复合材料、木塑复合材料等中游产业,瞄准福州千木工艺品、重庆巨匠竹制品等企业,延伸发展竹制品家具、竹制品建材、竹工艺品等下游产业。

——新型建筑材料。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高品质砂石骨料、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建筑用高档玻璃、光伏玻璃、电子玻璃、高端装修陶瓷砖以及利用固体废弃物生产墙体材料等。

专栏3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1.轻金属材料。铝和铝合金、镁合金、高性能铝镁钛轻合金、精密铜管、高端铜基材料等。

2.高分子材料。塑料管/板材、塑料编织、木塑复合材料、日用塑料、再生塑料、塑料磨具等高分子材料。

3.新型和特种陶瓷。高温陶瓷、超硬质陶瓷、高韧陶瓷、半导体陶瓷、电解质陶瓷、磁性陶瓷、导电性陶瓷等特种陶瓷;家居生活陶瓷、建筑陶瓷;生物医用陶瓷、半导体陶瓷、节能环保陶瓷等。

4.竹纤维。竹木纤维、竹木复合材料、木塑复合材料;竹篾加工、竹缠绕复合管及管廊、竹纤维工艺品等。

5.新型建筑材料。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建筑用高档玻璃、高端装修陶瓷砖、智能卫生陶瓷等。

(二)积极培育三大特色产业。

围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推动智能家居、通用航空和能源等特色产业集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发展。

1.智能家居产业。发挥重庆智能家居特色产业园等资源优势,以亿联天荣家居、源巨渝家居中铁建全竹绿色循环利用产业园、海尔智能家居为龙头,重点围绕竹木、金属、高分子等家居材料制造领域,开展家居“个性化设计+智能化生产”,打造集材料、传感器、家居制造于一体的西部智能家居产业集聚区。

——竹木家居产业。以亿联家居、群星建材等为龙头,充分发挥梁平竹木产业的材料优势,做大做强屏锦竹木加工产业园,将亿联家居打造成为全国家居行业领先者和知名度高的全屋定制家居小镇,重点跟踪优派家居、唯上家居、新达高樊等重点项目,发展竹木家具制造产业。积极引进竹木复合板、纤维竹木板等竹木产品生产线及配套设施,开发竹木家居产品,建成西部地区竹木家居产业示范基地。

——塑料家居产业。立足梁平塑料产业集聚发展的基础,支持以利财管道、凯美塑胶、慧平管业等为代表的塑料制品企业,推动塑料管材、热塑性塑料、热固性塑料等主导产品发展,重点跟踪茶花股份、安徽国风、成都博睿等企业,发展控制面板、智能家居产品外壳、电子塑料零器件以及建筑用塑料等相关产品,打造具有梁平本地特色的塑料家居产业集群。

——不锈钢家居产业。以家居应用为基础,支持巨源不锈钢发展全屋定制项目,重点跟踪华丽控股全铝家居、宁波万汇户外休闲家居、万嘉集团等企业,完善补充不锈钢家居产业链条,提升不锈钢家居制品附加值。

——智能家用电子产业。依托巨源不锈钢等龙头企业,积极引进智能家居产品传感器企业,聚焦情景控制面板、安防监测设备制造、智能照明、智能锁等智能家用电子产品,构建以应用为导向的智能家居产业区。

专栏4 智能家居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1.竹木家居。竹木复合板、纤维竹木板;实木门、橱柜、衣柜、书柜、鞋柜等竹木家具。

2.塑料家居。塑料管材、热塑性塑料、热固性塑料;控制面板、智能家居产品外壳、电子塑料零器件以及建筑用塑料。

3.不锈钢家居。门窗、橱柜等不锈钢家具。

4.智能家用电子。重点发展智能门锁、智能传感器、智能门窗、智能床垫、智能照明及智能门锁、智能摄像机等智能安防产品。

2.通用航空产业。充分发挥梁平机场优势,大力培育集航空器制造、试飞、培训、旅游、科普、物流、公共服务为一体的通用航空产业园建设,优先发展直升飞机、固定翼飞机、无人机、通航发动机等航空器关键零部件生产以及整机组装、维修、检测等,加快开展运输、旅游、认证、培训、农业作业等服务,打造航空产业配套服务体系。

——航空器件制造及整机组装。聚焦装备制造业,探索构建航空产业链,积极培育航空器集群。引进航空发动机、发动机叶片、航空产业等通用航空器产品和技术,优先发展维修、部分零部件的制造、以及整机组装等,探索建设航空维修和技术认证基地,力争引进1条通用航空飞机总装生产线。

——通用航空服务。依托梁平通用机场,规划建设通用航空产业园,探索打造通用航空应急保障基地。积极发展航空器维修检测、航空运输、航空旅游、航空物流、航空农业作业、航空培训认证等产业。出台优惠政策,积极与先进飞机制造厂商沟通协调,不断整合各种技术、人才、资金,优先发展维修、部分零部件的制造、以及整机组装等,逐步建立梁平通航飞机维修检测产业链。利用通用航空,大力发展航空运输和航空物流,开展短途客货运输、公务机、直升机包机等运输服务,提高梁平区域中心城市和重庆市内外交通出行之间的效率。利用通用航空,开展空中观光游览、飞行体验、旅游包机等通用航空旅游项目,丰富旅游项目类型,提高旅游交通的可达性。建立农业通用航空队伍,为渝东北区域农林牧渔业实施人工增雨、飞机播种、空中施肥、空中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空中除草、防治农林业病虫害、航空护林等农业作业。开展通用航空飞行员培训,维修、技术及认证培训,航空物流业等职业培训,建立通用航空职业培训基地或职业培训学院,满足通用航空发展的需求。

——空天技术应用。积极引进遥感系统、通信广播系统、基于北斗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等领域企业,探索防灾减灾、环境监测、城乡规划、资源勘探等领域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场景,争取形成“设备+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能力。

专栏5 通用航空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1.通用航空制造。依托通用航空产业园,重点发展以无人机为主的通用航空器整机装配、航空器零部件制造等产业。

2.通用航空服务。航空器维修检测、航空运输、航空旅游、航空物流、航空农业作业、航空培训认证等。

3.能源产业。充分利用梁平丰富的天然气和页岩气资源,加快推动天然气、页岩气勘探开发和利用。

——天然气。依托中石油、中石化两大企业,加快布局一批天然气勘探井,有效推动重点气藏开发,切实提高天然气产量。加快推动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天然气精细化工建设,力争布局建设以天然气为原料的精细化工加工基地。

——页岩气。加快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有效提升页岩气产量。开展页岩气关键工程技术试验示范、高效管理模式试验示范和体制机制试验示范,取纳入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建设。

——新能源。加快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积极发展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和分布式光伏发电。

专栏6 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1.天然气。加快布局一批天然气勘探井,推动兴隆场长兴组气藏、梁平-涪陵地区飞仙关组气藏等开发。推动地下储气库、天然气净化厂、分布式能源供应站、LNG加工厂等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

2.页岩气。加大页岩气气井布局,有效提升页岩气产能。开展页岩气地球物理评价及“甜点区”预测、水平井钻完井、水平井压裂改造和页岩气开发优化等技术试验示范。开展页岩气“工厂化”作业模式试验示范,优化页岩气水平井井场设计、施工作业程序、装备和材料配置等,最大程度提高施工作业效率,降低开发成本。以合资合作开发为重点,完善和推广页岩气多元投资模式,降低页岩气投资压力,加快优质区块矿权动用,改善地企关系等外部环境。

3.新能源。生物质能、垃圾发电、分布式光伏发电。


五、加快工业大数据发展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促进工业数字化转型,激发工业数据资源要素潜力,加快工业大数据产业发展。

(一)加快数据汇集。

推动工业数据全面采集。支持工业企业实施设备数字化改造,升级各类信息系统,推动研发、生产、经营、运维等全流程的数据采集。支持重点企业研制工业数控系统,引导工业设备企业开放数据接口,实现数据全面采集。

加快工业设备互联互通。持续推进食品制造业工业互联网建设,实现工业设备的全连接。加快推动工业通信协议兼容统一,打破技术壁垒,形成完整贯通的数据链。

推动工业数据高质量汇聚。组织开展工业数据资源调查,引导企业加强数据资源管理,实现数据的可视、可管、可用、可信。整合重点领域统计数据和监测数据,在食品制造等行业建设国家级数据库。支持企业建设数据汇聚平台,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和汇聚。

(二)推动数据应用。

推动工业数据开放共享。支持优势产业上下游企业开放数

据,加强合作,共建安全可信的工业数据空间,建立互利共赢的共享机制。引导和规范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流动,鼓励相关单位通过共享、交换、交易等方式,提高数据资源价值创造的水平。

提升数据平台支撑作用。发挥食品制造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优势,提升平台的数据处理能力。加快推动工业知识、技术、经验的软件化,培育发展一批面向不同场景的工业APP。

推动工业数据深度应用。加快数据全过程应用,发展数据驱动的制造新模式新业态。组织开展工业大数据应用试点示范。面向重点行业培育一批工业大数据解决方案供应商。鼓励通过开展工业大数据竞赛,助力行业创新应用。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开展线上线下数据应用培训活动。

激发工业数据市场活力。支持开展数据流动关键技术攻关,建设可信的工业数据流通环境。构建工业大数据资产价值评估体系,研究制定公平、开放、透明的数据交易规则,加强市场监管和行业自律,开展数据资产交易试点,培育工业数据市场。

加强数字社会建设。建好高新区科创中心、梁平高新区数字大厦等应用载体,力争使数字技术全面融入梁平区人民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

(三)强化数据安全。

加强态势感知、测试评估、预警处置等工业大数据安全能力建设,实现闭环管理,全面保障数据安全。开展加密传输、访问控制、数据脱敏等安全技术攻关,提升防篡改、防窃取、防泄漏能力。加快培育安全骨干企业,增强数据安全服务,培育良好安全产业生态。

(四)促进产业发展。

突破工业数据处理关键共性技术。围绕集成电路、食品加工和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以及智能家居、通用航空、能源三大特色产业,加快数据汇聚、建模分析、应用开发、资源调度和监测管理等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和边缘计算等前沿技术的部署和融合。

打造工业数据产品和服务体系。推动工业大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分析和服务等环节相关产品开发,构建大数据基础性、通用性产品体系。培育一批数据资源服务提供商和数据服务龙头企业,发展一批聚焦数据标准制定、测试评估、研究咨询等领域的第三方服务机构。

着力构建工业数据创新生态。支持产学研合作建设工业大数据创新平台,围绕重大共性需求和行业痛点开展协同创新,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专栏7 大数据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1.突破工业数据关键共性技术。加快数据汇聚、建模分析、应用开发、资源调度和监测管理等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和边缘计算等前沿技术的部署和融合。

2.加强工业数据安全产品研发。开展加密传输、访问控制、数据脱敏等安全技术攻关,提升防篡改、防窃取、防泄漏能力。加快培育安全骨干企业,增强数据安全服务,培育良好安全产业生态。

3.面向重点行业培育一批工业大数据解决方案供应商。加快推动工业知识、技术、经验的软件化,培育发展一批面向不同场景的工业APP。


六、主要任务

(一)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布局平台机构。

全力创建国家高新区。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培育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深化“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加速聚集创新资源,打造创新引领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平台,加快建设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施创新主体和科技平台倍增计划,把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重点任务,大力培育引进一批科技研发机构、科技服务机构,加快建设并引进一批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人才强区建设。培育壮大高新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部署,构建开放协同创新格局。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高新区绿色发展走在前列、作出表率。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加强管理服务,推动产城融合、园城一体。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紧盯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和现代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制定产业急需突破的核心技术攻关目录,更好满足重点产业发展技术需求。结合梁平高新区、新经济活力区等建设,吸引国内外创新资源,促进科技交叉融合,争取突破一批制约全区主导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强化源头技术供给。

专栏8 制造业技术攻关部分重点领域

1.集成电路。高密度数字I/O模块、高精度大功率电源模块、智能家居演示系统、低功耗新型功率器件、负载开关等功率半导体元件、特种先进显示模组、AMOLED驱动模组、大功率LED芯片模组、新型网络变压器的结构尺寸及其新型模块等开发应用。

2.食品加工。挤压成型、营养成分浓缩保质、口味增浓和调节、保鲜速冻等技术。

3.新材料。高性能铝合金、镁合金、特种合金、稀贵金属的制备技术和关键成型技术;新型石墨烯研发与应用、精密铜管及其先进制造技术、3D打印新材料新技术,先进光电玻璃、陶瓷及器件、先进气凝胶新产品新技术等。

4.智能家居领域。高性能压电传感器、高性能图像传感器、柔性智能传感器等及人工智能等。

5.通用航空。航空航天用钛合金及其零部件等。

6.能源。页岩气勘探、开发和应用技术。

强化高水平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以关键共性技术、跨领域交叉技术研发、转化应用为重点,组建面向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提供技术服务的产业研究院。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布局建设和引进一批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及分支机构。运营提质高新区科创中心、“国家专利信息服务(重庆)中心梁平分中心”,都梁科技企业孵化器升创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建好“电子科技大学—梁平高新区光电传感器与应用系统技术联合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光电探测与传感器集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梁平分室”“重庆平伟锡产微芯特殊工艺半导体联合创新中心”,创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企业落实研发场地、组建研发队伍、增购更新研发设备,加快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企业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建立全球化的产业创新网络和海外研发平台机构。加快引进培育高端研发机构,支持建设一批独立法人的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平伟实业等领军企业面向长远发展和竞争力提升,促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发挥大企业引领和组织作用,支持产业链中小企业参与联合创新活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到2025年,市级及以上研发机构及分支机构达到72个,新增1-2个新型研发机构。

推动新应用场景和新产品相互促进。设数字经济强区,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融合渗透路径。高标准建设梁平高新区,适时推出一批典型应用场景。促进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建好梁平新经济活力区、高新区科创中心、梁平数字产业园、集成电路产业园。推广“在研一批、开发一批、上市一批”新产品滚动开发模式,围绕电子同步整流系列高可靠低功耗产品、高抗老化型聚氯乙烯管道、高端医用不锈钢植入材料、汽车轻量化镁合金、食品保鲜技术等开发一批新产品。到2025年,市级以上重大新产品达到30项以上。

加快工业设计发展。积极创建重庆市工业设计促进中心梁平分中心,鼓励研究院按照市场规律自主运营、持续发展。实施设计创新活跃度提升工程和设计驱动型企业培育工程,培育平伟功率半导体(含5G)设计公司,打造设计园区,完善设计园区融资、培训、国际交流合作等公共服务体系。积极争取消费品工业设计研究院分院建设,实施设计园区建设工程,实施国家级、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培育工程,推动企业设立独立的工业设计中心,面向社会开展设计业务,积极引进第三方专业设计企业。推动独立设计中心、专业设计机构与企业形成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促进独立设计中心、专业设计机构无缝嵌入产业链条。到2025年培育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个、市级工业设计中心10个。

(二)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提升产业基础能力。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核心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基础领域迫切需求,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对接实施好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和协同服务,分步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原创成果。推动已实现工程化、产业化突破领域加快普及先进制造工艺设备和先进生产管理方法,完善在线监测、过程控制、质量追溯等质量管理模块,开展质量风险分析与控制、质量成本管理等活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修订),构建技术、专利、标准协同机制,进一步巩固产品质量优势、成本优势和标准优势。健全基础领域供需对接机制,深入推进落实基础领域“一条龙”计划,加快基础领域成果推广应用。

加强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以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体系为切入点,梳理全区重点产业链图谱。推动现有重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迭代力度,进一步增强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吸引更多市外一级配套企业、上游原料企业来梁布局。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加大本地采购力度,推动本地相关领域企业加快布局相关配套、原料环节,补齐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链短板。结合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体系建设,推动行业各类企业联合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学研联盟、检验检测平台等机构,提升产业链整体研发能力,强化对市外行业领域企业机构来渝发展吸引力。

确保重点企业供应链稳定。推动平伟实业等重点企业加强供应商管理库存、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和供应链运输管理,做好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企业和单一来源环节企业因突发事件“断供”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可能产生的影响系统分析,按风险等级建立预警机制,对风险等级较高的找好“备份”企业,对确不可替代的做好应急预案、提前增加相关原材料、零部件储备。探索实行龙头企业提需求及认可采购、上下游企业揭榜参与的协作模式。支持食品加工等同行业企业以及主要工艺(工序)相似度较高的跨行业企业深化供应链信息共享。

(三)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加强智慧园区建设。顺应工业企业对大数据智能化领域技术服务需求,实施光纤宽带、5G全覆盖,加快IPv6普及应用,建设高速安全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结合食品制造业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建设,推动园区工业企业普遍接入。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建设集经济运行监测、土地使用管控、安全环境监控和审批事项办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市区两级产业园区大数据平台,实现园区管理精细化。结合园区特色产业发展,围绕企业共性需求,建设O2O模式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实现园区服务专业化、生态化。

加快推进绿色园区建设。按照“集聚产业发展、合理空间布局、完善配套服务”的思路,全面统筹园区土地资源,坚持集约用地,围绕产业发展方向,按照高新区发展规划总体要求,推行征拆分离,加快园区征地拆迁、平场步伐、进度供地,确保项目落地落实,投产达效;加强土地管理,科学编制园区土地利用规划,建立规范的土地供应秩序,盘活土地存量资源,提高土地集约化程度,确保集约节约高效用地。通过推动园区循环化深度改造、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加大污染物治理和排放监管力度,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节能降耗等工作,逐步建立起绿色化运行管理机制,推进绿色园区建设。

深化产城景融合发展。统筹做好园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科学优化园区与组团、园区(组团)内生产区与生活区的空间布局,高水平完善园区“三通一平”、标准厂房等公共基础设施,聚焦园区(组团)主导产业方向,大力引进培育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不断增强产业承载能力。配套完善住房、医疗、教育、文体、商业等生活服务设施,提升宜居宜业宜创品质。

创新管理机制。加强产业园区规划,做好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市级特色工业园区规划协同,合理规划园区内组团、中小企业聚集区布局,促进集中连片发展。研究制定产业园区单位工业用地投入、产出、税收等控制性指标体系,积极推广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出让等供地方式,探索实行产业链供地,加快推进“标准地”改革,出台新型产业用地管理办法。强化土地出让合同管理,加大园区低效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提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全面落实“区域评价+承诺制备案”改革举措,提高行政审批效率,降低企业落户前置成本。积极探索产业园区市场化运作路径,支持园区平台公司与社会资本深度合作,共同建设运营园区土地资产、产业楼宇、公用设施、基础设施、租赁住房等。

(四)开展制造业智能化赋能行动。

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加快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改造,推动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装备等数字化装备,或利用智能化技术改造非数字化装备,实现工厂、车间、工序和工段数字化装备换代,提升装备数控化水平。加快企业关键环节数字化改造,利用新代信息技术打通生产线、车间单元的数据链,实现设备间实时数据交互和协同生产。积极推进工业技术软件化,加大工业软件研发应用力度,推动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质量检测、经营管理、物流营销等各环节实施数字化改造,建设用应CAD(计算机辅助计设)、CAE(计算机辅助工程)、CAM(计算机辅助制造)、ERP(企业资源计划)、MES (制造执行系统)、SCM(供应链管理系统)、PL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提升关键环节数字化水平。

加快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依托平伟实业、海螺水泥等企业,加大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融合发展,开展工艺参数、设备运行、质量检测、物料配送等企业生产现场数据的采集和汇聚,全面提升企业的资源配置优化、实时在线优化、生产管理精细化和智能决策科学化水平,建设具备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数字孪生工厂。集中力量成功将平伟实业打造成为全市首批5家灯塔工厂之一。到2025年,国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达到20家,建成5个智能工厂、30个数字化车间。

深化“5G+工业互联网”应用及实施企业“上云”专项行动。推动5G应用从外围辅助环节向核心生产环节渗透,打造“5G+工业互联网”示范场景,加快典型场景推广应用。支持平伟实业、巨源不锈钢等行业龙头企业建设5G全连接工厂。推动平伟实业等“链主”企业加快建立“私有云”、“混合云”和吸纳供应链企业“上云用平台”,推动广大中小企业利用第三方平台实现设备联网上云和业务系统云化迁移。建立“政府补一点、服务商优惠一点、企业出一点”的联合激励机制,支持企业“上云”。到2025年,“上云”企业达到800家。

培育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支持产业龙头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广泛连接,汇聚设备、技术、数据、模型、知识等资源,打造贯通供应链、覆盖多领域的网络化配置体系,发展协同设计、众包众创、共享制造、分布式制造等网络化协同新模式。鼓励企业基于用户数据分析挖掘个性需求,打造模块化组合、大规模混线生产等柔性生产体系,促进消费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打通,推广需求驱动、柔性制造、供应链协同等个性化定制新模式。支持企业搭建产品互联网络与服务平台,开展基于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产品模型构建与数据分析,打造设备预测性维护、装备能效优化、产品衍生服务等服务化延伸新模式。推动企业打通内部各管理环节,打造数据驱动、敏捷高效的经营管理体系,推进可视化管理模式普及,开展动态市场响应、资源配置优化、智能战略决策等数字化管理新模式。探索发展现代供应链、工业电子商务、产业链金融等新业态。

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工业设备网络化改造力度,支持工业现场“哑设备”网络互联能力改造,支撑多元工业数据采集,提升异构工业网络互通能力,推动工业设备跨协议互通和跨系统互操作。加大工业企业5G内网建设,探索在既有系统上叠加部署新网络、新系统,推动IT(信息技术)网络和OT(生产控制)网络融合,推进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OPC UA(开放平台通信统一架构)、MEC(移动边缘云计算)、TSN(时间敏感网络)、SDN(软件定义网络)等新技术在企业网络化升级改造中的应用。加大工业外网升级,推动基础电信企业提供高性能、高可靠、高灵活、高安全的网络服务,鼓励工业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标识解析节点、安全设施等接入高质量外网。加大重点园区、重点企业5G基站建设力度,推动多厂区、多园区、供应链统一组网,构建工业互联网园区网络。探索5G专网建设及运营模式,开展工业5G专网试点。

推动工业互联网及标识解析创新发展。面向重点行业和区域建设食品制造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并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面向特定工业场景和专业领域建设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提速建设食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深化标识在设计、生产、服务等环节的应用,推动标识解析系统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APP的融合发展。加快解析服务在各行业规模应用,促进跨企业数据交换,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和质量管理水平。到2025年,食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新增标识注册量2亿个,完成标识解析量2000万次。

(五)健全绿色制造体系。

积极构建绿色制造生产体系。坚持绿色发展,落实《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推动企业对标行业先进水准,推动园区加强绿色技术供给、建成区域性绿色产业体系、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提升绿色生态环境、健全绿色发展机制。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推进能效“领跑者”和绿色工厂建设,推广普及节能节水节材、清洁生产、高效末端治理和碳捕获、利用与封存工艺设备,从源头降低能源消耗,消减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提升绿色园区建设水平。到2025年,全区建成5个市级能效领跑者、10个绿色工厂、20个节水型企业。

发展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推动企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系统考虑原材料选用、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各个环节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采用高性能、轻量化、绿色环保的新材料,开发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设计产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在供应链企业选择过程中提高对绿色标准(规范)、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等方面要求,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推动上下游企业共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以全供应链思维促进自身产品实现低碳或零碳,更好应对碳排放税或碳边境调节税。

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梁平海创水泥窑综合利用固废、煤矸石和粉煤灰生产建材和家居装饰材料、冶炼废渣高值组分提取和整体利用、副产石膏规模化制备水泥缓凝剂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典型业态发展,壮大再生金属、再制造等循环经济产业规模,建设循环经济园区,全面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围绕废铝、废旧轮胎、废塑料、医用输液瓶(袋)等主要再生资源行业,落实行业规范条件要求,建立公告企业动态监管长效机制,促进再生资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实施节能降碳行动。督促各园区、乡镇街道认真落实能耗双控主体责任,严格实行“以能定产”,持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及低能耗、低排放的传统产业,坚决遏制“两高一资”项目建设,推动现有企业提升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和建设分布式能源中心,持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支持企业实施综合能效提升、余热余压利用、高效电机及工业窑炉利用等节能技术改造项目,降低单位产出能耗。持续开展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行动,落实阶梯电价和差别电价政策,确保重点企业单位产出能耗稳中有降。研究水泥、钢铁、火电等行业碳达峰路径,引导相关企业实施低碳发展战略,控制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工业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工业低碳技术推广应用,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

强化产业准入和落后产能退出。全面执行国家产业准入相关要求,严格落实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坚决防范不符合准入条件的产能向梁平区转移。全面推动“新建项目进园区”,加快中小企业集聚区规范发展,持续引导园外分散企业入园。推动落后产能界定标准由主要依靠装备规模、工艺技术标准向能耗、环保、质量、安全、技术等综合标准转变和处置方式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转变,落实差别电价、阶梯电价、惩罚性电价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等差别化能源资源价格等价格政策工具,加强能耗、环保、安全、质量领域常态化执法,持续推进能耗环保安全技术方面达不到标准、生产不合格产品或属于淘汰类的落后产能退出。切实做好退出落后产能涉及的职工安置,确保社会稳定。

提高环保准入门槛。严格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重庆市产业投资准入工作手册》《重庆市产业投资禁投清单》等有关要求,全面推行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推动“新建项目进园区”,加快镇街中小企业集聚区规范发展,持续引导园外分散企业入园,继续规范和更新清洁生产工艺技术规范,提高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新建项目废水产生量等指标达到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新建项目其他指标和改扩建项目达到国内清洁生产一般水平。

加强规划环境评价。做好高新区三大组团和乡镇小企业创新创业基地规划环评工作。对生产和服务过程进行调查和诊断,制定降低能耗、物耗以及废物的方案。加强场地土壤污染调查,结合多种要素进行风险评估。

(六)培育优质市场主体。

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转型。引导中小企业专注核心业务,提升专业化生产、服务和协作配套的能力,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独角兽种子企业。落实中小企业普惠政策,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引导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深入实施“小培强”“凤还巢”“大招商”工程,支持中小企业“上规”,培育新的增长点,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到2025年,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0家,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企业60家、“小巨人”企业10家。

加快引育科技型企业。建立科技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梯次培育库,采取创业辅导、项目支持、创业投资引导等方式,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品牌化众创孵化平台作用,提供分层次、分类别培育和孵化的精准服务,培育、孵化一批前景好、成长性强的科技型企业;围绕重点领域产业补链延链,引进一批科技型企业。到2025年,市级科技型企业达到400家。

加快引育高新技术企业。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落实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关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服务机构作用,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全流程服务体系,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围绕重点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大力开展引资引智,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到2025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0家。

加快培育高成长性企业。建立高成长性企业培育库,引导区域内企业加强与市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大力提升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进企业加快成长壮大。到2025年,培育高成长性企业达到60家。

建设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建设高素质科技型企业家队伍,更好发挥企业家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作用。引导企业家树立崇高理想信念,鼓励企业家保持艰苦奋斗精神风貌,激发企业家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持续推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切实加强侵害知识产权、拖欠账款等扰乱市场秩序和“吃拿卡要”等破坏政府影响的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力度。

促进各类企业融通发展。推动大型企业进一步树立与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责任意识,引导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积极参与孵化器、加速器建设或创业咖啡、联合办公空间、创业社区、创客空间等平台搭建,促进初创企业与现有产业链、供应链无缝衔接。推动中小企业通过参与产业合作联盟和技术标准制定(修订)、联合承担国家级市级重大项目、承接服务外包和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与大型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加快培育以平伟实业为代表的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地位的行业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

引导企业创新管理。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治理规范、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推动管理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升管理能力。对标世界一流、行业先进企业,聚焦自身问题,健全工作制度、完善运行机制、优化管理流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强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控,全面提升制造业企业抗风险能力。

(七)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深入推进质量强区建设,弘扬工匠精神,配合做好市长质量奖评选工作,按要求积极做好区长质量奖评选工作,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建成区域性食品质量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推动企业实施PDCA(策划、实施、检查、处理)全流程管理,普及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工艺装备和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管理、精益生产、可靠性设计等质量管理方法,推广质量管理小组、班组管理、质量攻关等群众性质量活动,探索建立“首席质量官”和质量“一票否决”制度,持续提升产品质量、优化用户体验、提高用户满意度。推动大型企业加强对主要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加强质量、技术、工艺、设备和人员等因素的指导和监督,带动供应链整体质量水平提升。

健全制造业标准体系。聚焦集成电路、食品加工、新材料等梁平区具备比较优势领域,推动领军企业梳理基础通用、关键技术、典型应用等相关标准化需求,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修订),提升梁平区制造业领域标准“话语权”。实施团体标准培优计划,推行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全面推动各行业企业对标国际先进开展对标达标。

培育“梁平造”知名品牌。支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参加“渝见美品”等品牌推广活动,通过“智博会”“西洽会”等重要平台,发挥新媒体在传播品牌文化、品牌形象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融合传播、营销传播、国际传播,率先在食品加工、智能家居等消费品领域培育一批高端品牌,塑造以“平伟”“张鸭子”等为代表的“梁平造”区域品牌形象。

(八)打造产业转移示范区。

加强产业区域合作。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合作,积极承接相关产业转移,努力打造产业转移示范区。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协同发展,强化梁平高新区及垫江、大竹、达川、开江、邻水工业园区等产业平台载体的协同发展。推动川渝毗邻区县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打造川渝东北重要消费品工业基地,统筹推进市级(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公共创新平台规划建设,共同争取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布局。

促进“一区两群”制造业协同发展。落实“一区两群”协调发展部署,注重与重庆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的协同发展,借智借力创建国家高新区。抓住市经济信息委帮扶集团对口帮扶梁平机遇,积极布局国家级集成电路封测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市级休闲食品重点关键产业园等重大产业平台。抓实璧山区协同发展事宜,围绕双方主导产业推动协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梁平区支持璧山辖区内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到梁平建设配套产业基地、原材料供应基地、特色农产品(康养产品、地标产品等)生产基地。每年举办1-3次企业产业链供应链配套洽谈会,支持梁平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积极培育特色产业。璧山-梁平双方组建招商专班,协作引进产业链供应链龙头工业项目落地梁平。推动长垫梁龙溪河绿色经济走廊建设,协同争取上级支持布局天然气资源开发及精深加工产业集群。


七、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重庆市梁平区制造强区建设领导小组效用,统筹好全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局,研究审议有关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和重要工作安排。区经济信息委要做好制造强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进一步加大各项具体工作推进力度,指导各单位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步伐,督促市级有关单位落实本规划涉及任务。各乡镇街道、高新区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选准产业方向,找准发展路径,加强组织领导,狠抓细化落实。区级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要性认识,强化服务意识,主动研究、提出更多有利于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

(二)深化制造业领域改革。以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着力破除制约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全面推进“权力清单”制度,切实做到“清单之外无审批”,坚持对新业态、新模式按包容审慎的原则进行监管。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增加技改贷款,推动股权投资、债券融资向制造业倾斜,更好满足技术改造投资、设备更新投资和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投资融资需求。巩固拓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成果,更好促进建设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积极推动制造业国有企业改革,支持制造业国有企业做精主业,引导国有资本更多投向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三)扩大制造业开放合作。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全面推进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合作,扩大与关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周边区域合作,巩固深化渝鲁产业合作成果。更好参与国际循环,支持外资更多投向特色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技术服务业,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约国家为重点,建立和完善信息交流、金融服务、风险防范、海外渠道拓展等服务体系,做实做精一批国际产业和产能合作。持续加大招商力度,分链条制定招商计划,策划推动一批重点招商项目,建设高素质招商队伍,做好全流程服务,促进招商项目签约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滚动实施。提升承接产业转移水平,打造具有全市影响力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高水准承接沿海和主城都市区产业转移。切实兑现政府承诺,打造守信专业高效务实的投资目的地形象。

(四)降低制造业成本。开发利用好非常规油气资源,建好输变电通道,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降低企业用能成本。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建立健全集疏运体系,提升多式联运效率,大力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建立银企合作正向激励机制,引导商业银行进一步牢固树立不随意抽贷、断贷意识,适度提高不良贷款容忍比例,落实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推动出台金融惠企接续政策,加快做大直接融资规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大企业用工补贴,切实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五)强化制造业人才支撑。积极参加“重庆英才计划”评选和“重庆英才大会”,高水平办好“都梁英才大会”,加快培育和引进能突破关键技术、实现成果转化的领军人才及团队。探索建立人才认证平台,大力开展柔性引才。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强企业招工用工宣传,强化企业用工保障。依托梁平职教中心及平伟实业等产业链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培育力度,积极组建集成电路产业学院、功能食品产业学院。等选派优秀干部充实工业和信息化战线队伍,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到2025年,引进市级专家服务团5个,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总量达400人,建设各类专家工作室(站)5个以上,重点培养国家级和市级领军人才5名左右、行业产业骨干人才200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10个左右,全区人才总量达20万人,人才贡献率提高至40%。

(六)加大制造业产业发展资金支持。全面落实好西部大开发、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等各项现行政策,做好国家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技术改造等专项争取和与国家集成电路基金、先进制造业基金、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等对接,让更多企业享受国家政策红利。统筹做好区级产业发展、研发创新、人才等专项协同,积极组建20亿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资金,其中10亿元集成电路(光电)产业发展基金、5亿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设立高新技术研发专项资金、2亿元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等产业扶持资金(基金)、壮大种子基金。

(七)做好运行调度和企业服务。优化完善工业大数据平台,加强重点区域、行业、企业和项目监测预警,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趋势性问题,准确预判经济运行走势,精细化抓好运行监测分析。着力做好煤电油气运等要素保障和工业用地保障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工业发展中的各类问题,制度化抓好运行监测调度。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深入开展服务镇街、服务园区、服务企业“三服务”工作,引导预期、强化帮扶,了解情况、剖析问题、研究规律,各级联动推进“难点”“卡点”问题解决,常态化抓好“三服务”工作。

(八)强化工业安全生产保障。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更好统筹安全与发展,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切实压实安全生产属事、属地和企业主体责任。狠抓源头预防管控,从行业规划、产业政策、法规标准、行政许可、政策奖补等方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指导督促工业企业加强安全管理。推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企业不断加大安全投入和技术改造力度,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及装备,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加快实现高危环节机器换人作业,大力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九)加强工业用地保障。将高新区及工业集聚区纳入全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予以重点保障,在规划期内区域工业用地总量原则上不得减少。持弹性年期出让、长期租赁、租让结合、先租后让等多种方式供应工业用地,支持为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就近预留一定工业用地。加大高新区批而未供、闲置低效土地的盘活处理力度,严格依据土地出让合同和招商引资协议对项目约定的投资、产出、税收强度等指标实行全周期土地利用绩效评估。



梁平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环纽科技专注于高新技术企业认证、专精特新申报、

各类科技项目申报、专利注册申请、软件著作权登记等服务

详情请关注环纽官方网站 http://www.gqsb.org.cn/

服务热线:157-2334-8380

有任何咨询问题欢迎随时来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