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加快建设全国影响力经济中心,改革完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重大判断,指明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会议强调,要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
近年来,重庆围绕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经济中心,通过改革加快完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在“率先”上敢抢先机,在“蹚出”上肯下苦功,在“新路”上勇于探索,以更高站位抓改革,以更宽视野谋改革,以更大力度推改革,持续释放创新驱动原动力,着力打造创新发展新引擎。
激发人才的潜力
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靠创新。创新动力从哪儿来?从根本上讲,靠的是通过改革,打破体制机制藩篱,激发出人才潜力。
以北碚区民营经济为例。2018年,北碚区被确定为全市民营经济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区。通过建立民营企业困难问题“直通车”制度,以及开展服务企业“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专项工作,推动民营企业增总量、扩规模、提质效。2018年至2020年,其民营科技型企业增长了近3倍。截至目前,北碚区A股上市民营企业3家,位于全市第一梯队,全区的科技型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比重均超过九成。
“北碚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从人身上做文章。”北碚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局局长张纯辉介绍,为吸引人才,北碚区专门制定了“缙云英才”人才政策,建立企业与院校、社会机构联动机制,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订单式培训,加大住房、子女入学入托、医疗保障等服务保障力度;制定了《青年人才驿站管理办法》,为青年人才提供就业创业指导、政策咨询、交流研讨等服务。
同时,北碚区实施了“碚添动力”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开展科技人才“双进”行动,选派科技顾问进园区、科技专员进企业,实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专利资助奖励办法、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推动创新成果向民营企业转化、创新人才向民营企业流动。
人才要在企业的创新活动中真正发挥作用,研发平台必不可少。为此,北碚区深化校地合作,推动环西南大学创新生态圈扩容提质,建立西南大学(重庆)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市级以上创新创业平台16个、科研平台19个、民营性质研究院公司10家。
不仅是北碚区,为推动区域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江津区在选拔人才、培育人才方面也有诸多创新之举。
在重齿机械有限公司,焊工李功敬多次承担关键技术攻坚任务,还多次在市级及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奖。同时,身为“老师傅”的李功敬不吝传授技艺,先后培养出数十名高级技师、焊接技师、高级工。
不过,李功敬只有小学学历,论文这样的理论成果几近于无。在传统的看学历、看论文的人才认定条件下,李功敬显然不具备这些“硬指标”,那么他该不该被认定为人才?
江津区以区级高层次人才评价为突破口,创新和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克服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四唯”现象,将人才是否具有真才实学、能否在所从事领域发挥重要骨干作用、是否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等,作为主要评价标准。按照新的评价体系,江津区将李功敬这样的人才“一人一议”,评定为首批区级高层次人才。
对人才评价体系的改革,有效激发了江津区各类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例如,该区区级高层次人才参与完成的“复杂修形齿轮精密数控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培育
今年一季度,大渡口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1亿元,同比增长7.2%,增速位列全市第一。从整个上半年看,该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位列全市第二。
这份成绩,殊为不易。
要知道,2012年重钢环保搬迁后,大渡口一度陷入产业空心化的尴尬境地。“重钢环保搬迁后,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大家干得很努力、干得很辛苦,但是经济体量在主城都市区还是垫底,考核排名始终靠后。”大渡口区委书记余长明坦言。
大渡口凭啥走出困境,还实现了高增长?
一个国家级的表彰,给出了答案。今年6月,大渡口区通过改革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等方面真抓实干、成效明显,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
这场以产业提振为核心任务的改革,其主要“打法”,首先是抢抓机遇,推行“政策引导+规划先行+机制完善+融资保障”支持模式,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例如,对海康威视的招商中,该区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整合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专项资金,促进项目顺利落地、投产。2021年,以海康威视为龙头的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在大渡口实现的工业产值,高达百亿元。
其次是通过补链、强链,夯实产业集群,提升整体竞争力,全面实施“链长+链主”双链式“链长制”。例如,围绕中元汇吉这一体外诊断产业“链主”企业,大渡口引进培育链上下游相关企业97家,目前已经形成了从上游的体外诊断试剂、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到下游的医学检测服务完整的产业链条,体外诊断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达10%。
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融合……为在改革中坚持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该区在加强对重钢等老工业场地保护的前提下,创新发展服务产业和文旅产业,并以此激活工业遗产,推动“工业锈带”变“人文秀带”。如今,以重钢旧址为基础的重庆工业博物馆已经建成投用,集办公、餐饮、文创、商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重庆工业文化创意园二期也即将动工。
通过改革,大渡口这样的传统老工业区实现了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再造”。同样通过改革,全市不少区县还引进和培育了一大批新兴产业。
前不久闭幕的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由峰米(重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重庆峰米)生产的超高清投影仪,凭借卓越性能表现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彰显“重庆智造”的魅力。
鲜为人知的是,从落户重庆到拿出过硬的产品,这家企业仅用了两年时间。企业高速成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重庆对“芯、屏、器、核、网”等新兴产业的培育。
在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中,重庆峰米所在的两江新区,承担着相关改革探索任务。
“初来时,我们需要在短时间内将客户资源和生产项目本地化,融资支持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重庆峰米副总裁徐靖说,两江新区提供的两亿元融资支持可谓“雪中送炭”。
这笔钱,正是两江基金给予的战略投资。此外,两江新区的金融创新成果——科技成长贷也为企业提供了不小的帮助。它不用提供抵押,由两江新区联合市场监管、社保、税务等部门进行协同审查,通过大数据为企业增信,由此解决了银行与企业间信息不对称的难题。
开放之路越走越宽广
近年来,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成效突出,改革同样功不可没。
以渝中区为例。近几年,受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全国不少地方外商投资放缓,但渝中区却是一个“反例”——2021年,该区新设外资企业及分支机构87家,外商直接投资1.47亿美元,同比增长34%。
同时,渝中区还在提升外商投资便利度上创下若干第一:成立中西部首个RCEP贸易促进中心、设立全国首个中新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全国首创“汇保通”汇率避险新模式。
开放之路越走越宽广,渝中区凭借的是改革创新。如何改革,才能增加对外资的吸引力?首先得有明确的产业导向。弹丸之地的渝中区,地区生产总值九成以上靠服务业来实现。要开放,当然也是围绕服务业,构建开放型产业体系。
该区专门编制了《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实施方案》,科学划分金融服务、商贸服务、文旅服务、科创服务、健康服务、专业服务等6大重点服务业发展方向,研究推进“探索针对跨界融合新消费业态的包容审慎审批监管”等24项特色改革举措,出台“落实稳外贸稳外资促进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等若干扶持政策,形成了“1+6+24+N”产业发展体系。
在此基础上,渝中区邀请专家团队“一平台一策”制定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载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科创中心特色功能区、重庆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核心区等5个区级服务业开放平台的发展规划。
随后,渝中区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这些开放平台对填补功能空白、定位契合度高的建设项目在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予以倾斜,从而有效推动了资源要素的集聚。
如果说选定开放产业、优化开放平台是供给端改革,那么促进消费、畅通出口渠道,则可以称为需求端改革。后者的最典型案例,当属陆海新通道国际消费中心,探索“保税+实体零售”新业态。简言之,就是推动保税功能向非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解放碑核心商圈延伸,赋予入驻企业保税展销、跨境电商、离境退税等政策,丰富进口商品实体体验、免税直购等商业场景。
和渝中区一样,两江新区在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中亮点频现,成效突出。其试点结题评估时,创新开展服务贸易中小微企业融资试点“信易贷”、建设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开通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通过铁海联运扩大海运集装箱流转范围、创新铁路提单交易模式和规则,5个案例获国务院服务贸易部际联席会议全国推广,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7个试点地区中位列全国第一。
以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建设为例。在这项改革中,两江新区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银企间信息实时互动等机制,把企业提交融资申请、融资受理、融资审核、放款登记到还款登记的整个业务流程,放在平台上进行管理,实现对传统融资业务流程的优化再造。
试点期间,该平台已上线运行“出口应收账款贸易融资核验”“服务贸易对外支付税务备案信息核验”“企业跨境信用信息授权查证”等3个应用场景;21家银行接入区块链平台,为63家企业办理543笔出口应收账款贸易融资。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
经济能否高质量发展,最终要落实到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发展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商环境的优劣。
打开手机App,确定好行程,呼叫网约车。车上没有司机,没有安全员,唯有乘客自己,车辆一路自动驾驶到达目的地——今年8月7日,百度在永川区正式开启车内无人的自动驾驶付费出行服务。
车内无人的自动驾驶,是人工智能最顶级的应用之一。永川在该领域“独占鳌头”,依靠的是专业化、高效率的营商环境,同时,营商环境的优化也离不开招商引资的机制支撑。按照《永川区“十四五”期间招商路线图指引》,该区围绕31条产业链图精准招商,通过建立项目洽谈至投产全程可追溯机制,实施项目秘书全程代办制度。打造“营商环境+招商引资”的双向战略,正是永川区这场改革的主要内容。百度上述项目的落地,有力见证了该区改革的成效。
2020年9月17日,2019智博会签约落地的“西部自动驾驶开放测试与运营基地”项目在永川正式投用。随即,百度在该基地开启自动驾驶汽车载人测试运营。
2021年4月,永川在全国率先开通了L4级自动驾驶商业化示范运营公交线。同年,永川还获批重庆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以此为契机,2021年12月,百度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车辆在永川投入商业化试运营,市民可通过手机App预约配有安全员的自动驾驶网约车,运营范围限于永川新城区。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永川为百度发放了全国首批无人化示范运营资格,允许其在该区城市建成区真实道路上,开展车内无安全员的自动驾驶车辆示范运营服务。直到无人驾驶网约车开始面向市民提供服务,距离“西部自动驾驶开放测试与运营基地”项目签约,仅仅过去了3年时间。
和永川一样,通过改革持续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我市不少区县都“有一套”。
例如,长寿区围绕工业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深化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改革,探索推行“各方有承诺、办件减审批、政府强服务”的审批模式,创新“告知承诺 交地即交证”机制,持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不断走深走实。改革后,工业项目在交地前即进入前期审批流程,在交地同时取得不动产权证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40%的项目较年度计划工期提前开工;工业项目审批时限缩短至15个工作日以内,全流程办理最快从签约到开工建设仅用时1个月。
又如,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深化“放管服”改革,聚焦企业“准入易、准营难”,办事“材料繁、多头跑”的难点、痛点,推动实施“一业一证(照)”改革,把多个审批事项整合为“一张证(照)”,从根本上破解企业“准入不准营”问题。
通过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是个持续的、无止境的过程。今年初,渝北区启动“一号工程”——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为了让企业省心,该区将23个区级部门出台的119项惠企政策进行梳理后,集中到“惠企通”平台上,同时把优化精简后的项目申报、项目评审等环节也移到云上,使企业实现无纸申报,且申报进度可查、结果进行公示,使政策兑现公正透明。